專題研習

2) 於初中推行專題研習的觀察分析

通過2006/2007年的研究,我們認識到通識教育科在獨立專題探究方面確實存在著不少重要的課題有待解決。由於專題探究的理念、目標、過程至評核方法,與其他課業和具有很大差異,教師在促進學生進行專題探究的方法和評核模式上,均須重新思考和探索,在這轉變過程中,無論在指導高年級或低年級的專題探究,教師的確遇到不少困難。

首先,不同的教師對專題探究的理念,有不同的了解。專題研習的宗旨是培養學生成為「自主的學習者」,學生要負起「學習的主要責任…進行一自訂主題的探究研習」(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教師要負起兩個重要角色—「促導者」及「評估者」。教師如何理解和實踐這兩個角色?怎樣確定學生進行專題探究的目標; 教師應否限制學生的題目範圍和探究方法?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在2006年的研究發現,來自不同學科和學校背景的老師存在不同的看法,大家對有關理念的解讀,甚至是解讀的原則亦未達到共識。這可以在以下具體問題上反映出來。

另外,如何協助學生制定題目。學生自由選擇?還是由老師劃一規定?不同學校、教師有不同的方案(圖一)。

圖一

基本上越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會較傾向要求學生制作「結構化專題」(structured project)(Henry, 1994),就是結構分明,但規限較多的專題類別,設定題目及探究過程,均以教師為主導;越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較多讓學生進行「非結構專題」(unstructured project)(Henry, 1994),無論在設定題目和探究過程則以學生為中心。(圖二)但是仍有例外,例如我們在計劃中就遇到一位中一的專題研習教師,他就開放地讓教學生選擇合乎興趣的題目,因他認為這樣才符合「自主的學習者」的原則,但在反思教學時,該位教師亦有感這會難以保證學生能設定可行的專題研習題目(如有學生把題目定為「鬼是否存在?」、「 西式甜品」 )。究竟如何能兼顧學生的需要及興趣,以協助學生確立一條有意義,具探究價值的題目?

圖二

在現行的專題探究搜集資料方面,絶大多數的學生都以問卷調查以獲得一手資料作分析。有教師表示量化的研究方法其實涉及統計學的專科知識。學生在解讀數據的能力也欠奉下,便去進行問卷及數據分析,反而會誤導學生對數據的「迷信」,而不能培養學生能批判地閱讀資料的能力。如何啓發學生批判地反思不同資料搜料方法的效果和限制,有意識地選擇甚至創建不同的方法,以搜集及具說服力地運用資料?這也是教師感到必須探討的問題

另外,如何監督學生進行專題探究也是教師經常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所任教的學校規定所有中六及中七學生修讀高級補充程度的通識科,一個老師要指導四十個學生的獨立專題報告。由於師生比例太大,難以對各有不同題目的學生作出個別的指引,也沒法監察學生的專題報告製作過程。他可以利用什麼進展性評估工具以協助他的指導工作。 他又能否以小組的形式推行? 如何分組? 如何帶領學生作一個建設性的討論。

不少學校為了準備學生在新高中的獨立專題探究,在初中已要求教師指導學生作專題研習。 如何處理跨學科的習作? 哪些科目的教師應該負責? 所有老師都要負責? 由一個老師「一手包辦」? 另外初中教師如何設計專題研習課程,以至可以和新高中的獨立專題報告互相配合? 以上各項也是有待進一步探討,而且影響獨立專題探究的理念能否成功實踐出來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