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理念

3) 有關通識教育的重要理念

通識科也重視知識(概念知識、事實知識、程序知識、後設知識)

通識教育科雖不講求死記硬背資料,而著重思維能力的應用,但要培育學生對事物作出具高階思維的理解、分析和判斷,就不能抽空有關事件處境,以及涉及到的「概念知識」和「事實知識」。此外議題及專題探究就涉及到「程序知識」,培育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就涉及「後設知識」。以下是布魯姆(Bloom)將教育目標之知識向度分類及解說。

表二:2001年版布魯姆(Bloom)將教育目標之知識向度分類

主類別/次類別 定義 示例
A. 事實知識(factual knowledge) 學習科目後和解決問題時應知的基本要素  
B. 概念知識 (conceptual knowledge) 指存於較大型結構中能共聚產生功能的各基本要素之相互關係  
BA.分類和類別的知識
(knowledge of classifications and categories)

用於確定不同事物的類別、等級、劃分和排列情形 地質年代、台灣原住民族群、季節、方位
BB. 原則和通則化的知識
(knowledge of principles and generalizations)

有關觀察現象總結的摘要,可用描述、預測、解釋、決定最適行動 供需法則、重力加速度公式、生活規範、法律
BC. 理論、模式和結構的知識
(knowledge of theories, models, and structures)
對複雜的現象、問題和事物,提出清楚、完全和系統性的觀點 進化論、認知架構、家庭結構、消費型態、經濟模式
C. 程序知識 (procedural knowledge) 有關如何完成某事的流程、探究方法,以及使用技巧、演算、技術和方法的規準  
D. 後設認知識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指認知和知覺的知識及對自己認知的知識。包括對自己在認知和學習方面優劣的知識、動機信念(含自我效能信念、對目標和理由的信念、對價值和興趣的信念) 評斷自己解決數學問題的優點、缺點和能力等級、了解自己的價值觀

資料來源:葉連祺,林淑萍「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領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期。

「事實知識」及「概念知識」是教學內容,而在「程序知識」及「後設知識」,則可在設計學習經歷時可滲透在課堂或給學生的課業中。如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一個議題,以至能對這題目有較為有深度的理解,是培育學生掌握「程序知識」的例子;而要求學生寫學習檔案則是培育學生「後設知識」的。

「跨學科」/「跨範疇」

通識教育科乃是個「跨學科」/「跨範疇」的科目。通識科雖然是個獨立的學科,自身亦分為六個不同單元,但在探討各課題時,教師應意識到各單元之間的相關性(如在概念上和價值上)。在設計教學時,不應割裂地教授個別單元,應提出不同單元在探討同一個課題時的相關性(這涉及概念知識的應用),擴闊對課題探討的廣度和深度。以下是一些跨學科的例子:

以下是「現代中國」單元的課題,但每個課題具跨單元元素。

相關社會事件

公民參與:

作為香港公民/中學生,你如何回應/參與左面列出的各事件?

內地孕婦來港生子

山西黑窰

中國網民人口世界第一

食品安全

礦難

涉及的新高中通識科單元 個人成長 現代中國、 今日香港 現代中國、 全球化 現代中國、 全球化 現代中國、 公共衛生 現代中國、 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要概念 公民參與、權利、責任 人權、法治、福利、經濟效益/發展、平等 人權、法治、企業責任、公民參與 網絡文化、跨國企業、價值多元/單一、公民社會、 風險社會、公共衛生 可持續發展(人文精神/文化、經濟、環境)、勞工保障、職業安全
知識 健康的生活方式

負責任的公民

化解/處理衝突的技巧(p.14)
香港人口政策;
基本法的規定;
經濟發展與跨地婚姻;
國際人權公約、世貿組織的規定、 兒童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標準如何評估山西黑窰事件?

中央及地方政府怎樣處理這事件,有什麼政策,法例規管有關企業? 如何執行?
1994年中國開始接入國際互聯網。

加入世貿對中國資訊傳遞的影響

「中國網民」現象(估計中國網民人口超過兩億人,超過美國五千一百萬,高居世界第一)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食品安全的理解

濫用物質的成因及影響
開發煤礦和能源科技有什麼關係?

能量的形式

資源的規畫及管理概念;使用有限資源的選擇和代價。(p.39)
能度/價值 權利、責任、積極參與、自律、獨立自主 平等機會(p.21)

經濟效益

生命與金錢的衡量
人權、企業責任、法治、正義 開放、正義、守望相助(p.32)

人權(生存權、政治及經濟權利等等)
健康、互相依賴、生命安全、正義、誠實、資訊自由 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原則:和平、平等、保育(p.41)

對生命及非生命世界的關愛(p.42)
延伸探討問題 我如何理解這些事件?

我對這些事件有什麼感受?

這些件事我有份參與的嗎?

我可以做什麼?
內地孕婦來港生子對香港的發展有什麼利弊?這些利弊受著什麼因素影響?<

內地孕婦和本地孕婦所受到的待遇有何異同? 為何出現這些異同? 你認為這公道嗎? 為什麼?

內地孕婦在港產子有什麼結構因素?

面對內地孕婦來港生子,香港特區政府有什麼對策? 這對策是如何決定的? 決定對策的過程是按什麼原則?
改革開放下,中國農村、城市人民生活素質的改變。

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使現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有什麼變化?

在什麼時候人曾被視為奴隸?現山西出現黑奴的成因是什麼?

個體/人民的生命、財產、自由或其他人權/權利怎樣才可以得到保障?

傳媒在山西黑窰奴工案上扮演了什麼角色?傳媒之所以能扮演這角色的原因又是什麼?

在山窰奴案件中,利益是如何被分配的? 代價是如何被分配的?
「中國網民」現象對中央和地方的管治起了什麼作用?

網絡文化使誰得到了好處?什麼好處? 又使誰承擔了風險? 還有什麼因素影響了以上好處和風險的分佈?

「中國網民」現象反映了網絡文化如何影響著人的生活和社會參與?

以上改變對民主發展或其他普世價值有什麼影響?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是什麼?

中國食品安全如何影響世界各地的安全?

食品安全和經濟發展模式有什麼關係?

食品安全如何影響人的健康和環境?
煤礦開發對社會/科技發展的選擇和代價

煤礦礦難反映著能源科技帶來什麼問題?

城市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在社會中如何分配?

城市發展所帶來的社會風險如何分配?

國際合作推動著怎樣的城市發展?
《通識教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中的相關探討問題 在不同關係中建立身份(影響因素:性別、朋輩、父母、種族)p.17

為什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和責任?(p.15)

採取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衝突,並在避免及化解衝突與維護個人誠信及信念之間取得平衡(p.18)

影響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因素(p.18)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港的管治、維護法治精神…有什麼影響?為什麼?(p.22) 中國作為一個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當中有甚麼挑戰和機遇?(p.27)

中央政府怎樣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p.27)
全球化對人類來是祝福還是詛咒?(p.32)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p.32)

全球化的擴散是促進國際間的了解,抑或加劇…政治實體的衝突? (p.32)

內地和香港的社會應怎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與挑戰?為什麼? (p.32)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作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所影響?(p.36)

科技科學發展作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衛生的理解(p.36)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代和價值觀,如何塑造人們對公共衛生的

社會各、政府及國際組織在維持及推動公共衛生方面會面對甚麼挑戰?(p.38)
能源問題怎樣影響國際關係,以及國家和社會的發展?(p.40)

以往和現今推動人類使用能源的原因,如生存、農業、工業和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來作甚麼回應?(p.41)

可持續發展的限制(技術、資源、道德的限制及考慮)(p.41)

對「議題」的理解

通識教育經常會透過和學生討論社會議題,以提升學生的知識及思維能力。不是所有具討論空間的「問題」都是「議題」。「議題」例如:「假設你身邊有同學患有愛滋病,你會避開他嗎?」當我們被要求要提出自己立場,但卻又抽離現實處境,這使學生作出分析及判時,没有足夠資料。我們嘗試澄清「議題」的意思,即一個「議題」應具備什麼元素?如何區別「議題」和「問題」?

「議題」應具備一些具體的情境,即特定的時空中,有特定的背景。學生在某一具體的情境下作出分析和探究。其中可以引入相關概念。

「尊重他人價值觀…作合情理的價值判斷」(《指引》頁3)

通識教育強調要培養學生作多角度思考,要「開放和寛容的態度來看待其他人所持意見和價值觀」(《指引》頁5) 要保持態度開放和寛容,就是要放下「非黑即白」的、過於約化的二元價值觀念;但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作出合情合理的價值判斷(《指引》頁3),可見通識教育並不是主張泛說不同角度的觀點,更不是提倡價值相對主義,而是要求學生要作出「價值判斷」。

從以上兩極對價值判斷(「二元價值觀」及「價值相對主義」)的描述,我們可以引入Perry 的智力及道德發展理論(The Perry Model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參Thoma, George A.(1993) “The Perry Framework and Tactics for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Spring:128-136.),作為平日設計教學活動或課業的參考,甚至可以引用為促進學習的評估方法。

 

階段

智力及道德階段的描述

階段轉型時提出的疑問

二元思維 (dualism) 1 認為事物的是非黑白絶對不含糊,只有正確或錯誤;對或錯之分。這個階段的學生順從權威,並且因而心裡舒服,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困惑和懷疑,而安於對於事物的二元理解。 為何不同人有不同的說法?為何兩個或更多的權威對同一件事的判斷不同,甚至矛盾? 為何答案會有不確定性?
二元思維 Dualism 2 這階段的學生能接受的有限多元化。他們相信不同的權威雖有不同主張,但只有某些權威才擁有真正的正確性。另外,他們認為若這些權威不給予絶對的答案,只是為了訓練他們能夠學會找到正確的答案,並以為這就是「獨立思考」。 為何就是擁有「真正正確性」的權威,有時也會承認自己並不持有最終的或絶對的答案?
早期多元思維 Early Multiplicity 3 接受就算是具有知識的權威人士,仍然有可能未獲得絶對的答案;承認有些事物仍存在著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他們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要努力獲得真相。 但為何他們在這麼長的時間後仍然不知道答案? 亦好像不是在努力解答這些問題。
多元思維 Multiplicity 4 接受事物的不確定性,並仍為當没有權威能提供一個絶對的答案時,每個人都有權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且沒有人

這個階段的學生感到自已需要掌握思維技巧。他們會對權威提出質疑,詢問理由和證據。 又或者他們意識到提出疑問時,同樣要提出理由和證據。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不是被要求提供「正確」的答案,而是根據某種思維模式,如提出理由和證據去支持我們的看法。這亦是對我們評價的基礎。
有些人要求我列舉理由和事例以支持我的觀點,但他們憑什麼評價我的見解?

為何在大部份的課程都是以我們提出的論證和論據來評估我們。
處境相對主義 Contextual Relativism 5 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是相對的,但不也同樣有效,理論亦不等同真理,我們只利用它們來詮釋數據、資料或現象。就決定那個看法或者理論更為可信,須考慮當時的處境。 但是,如果一切是相對的,我是相對的嗎?我怎樣才能知道我作出正確的選擇?
初步決定/承諾 Pre-Commitment 6 接受人是生活於一個相對的世界:在無數不同的處境下,及其變化之中,不得不作出自己的決定,而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
這個階段的學生體認到沒有人能告訴他/她,他/她的決定是不是正確,亦因此意識到作這個決定時,是需要冒險的,因為這個決定有錯的可能性。
如果我自己不作決定,我就會在這相對的世界中迷失。
決定/承諾 Commitment 7 在一些重要方面作出初步判斷/承諾,諸如價值觀或職業方面。 我為可不作其他方面的承諾?
實踐期 Challenges to Commitment 8 細緻化初步承諾的內容,進一步計劃及擴展其承諾,面對在實踐時可能出現的價值矛盾。 事情變得矛盾。在兩難中如何走出困境?
後承諾 Post-Commitment 9 把矛盾整合的承諾,視承諾為一個不繼續被塑造和建構的過程。
這就是生命。我必須全心全意地維護我的判斷(雖然我清楚知道這個判斷可能只是暫時的),但我相信最深層的價值觀是正確的,然而我必須準備要隨時學習。我認為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整個旅程;但是,我希望每一次旅程會比之前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