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案例

1) 中國的電力供應

製作課堂課程製圖:

課堂課程製圖是一種分析工具,用來分析在規劃及建議的課程和教師在課堂中真正實施的課程之間的差異。這個製圖可於教師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後填寫。

表一:課堂課程製圖範例

確定內容和範圍

(如主要概念、技能和主題)
 
教學過程中,在內容方面發生的變化

(描述因應教學過程的情況而作的內容上的改變)
 
預期或真實的結果

(教學設計時所預期的結果和真實發生的結果的比較。)
 
評估方法及其效用

(得到以上成果的評估方法,及判估這些方法的效度及信度)
 
情境化的教學材料

(作為教學工具而被運用的文本資源或其他資源)
 
教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設計教授時期: 由_____至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

目的概述:

明確提出這個課程設計的重要性,以及這種課程設計如何滿足學習者、社會和知識方面的需求。

中國作一個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國內人民的生活無論在質素和模式也在經歷重大的轉變,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對整個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環境等等,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香港在1997年,再次成為中國其中一個城市,從功利層面的考慮,中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之發展對香港各層面有關鍵的影響;從公民責任的角度,作為中國境內的香港市民,對於國內政經社發展的關注及參與,應加以提高。

就課程來說,這個教學設計是為準備中三級學生修讀新高中通識科而設,故本教學設計亦會配合的新高中通識科的課程取向:這包括:

(1)認知發展過程取向(思維能力)
學習的目是透過課程,使學生成為懂得如何學習的終生學習者。教學目的就著重培育學生具備如何搜集、批判地閱讀及運用資訊的技能。就現象界定問題及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習者為中心取向
課程應提供一些機會或創造一種可以選擇的環境,讓學生為自己的選擇而承擔責任。學生能在學習經驗中建立個人化的意義,也能把這些個人化的意義和其他學習者分享及討論,以建構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亦會能合作、協商以至批判的技能。

(3)社會情境取向
新高中課程強調教學應以社會議題為本,社會議題提供了強迫性的情境,通過種情境,學生在其中發生學習經驗。課程內容是動態及可變的,並以被界定、分析和解決的問題而出現。

為確定下來的領域製作概念圖:

概念圖1a:解讀《課程及評核指引》,概念圖要建立在主要/中心概念、技能、態度上,並利用這概念圖篩選出教學的主題(該主題應盡量涉及中心概念、技能及態度,亦可注意及運用該主題的跨單元元素)。

按圖片放大
(按圖片放大)

概念圖1b:為主題建立概念圖,並就主題列出可探究的問題

主題:中國資源(選擇主題的原則:
(1) 可涉及課程的多個概念;
(2) 具跨單元元素;
(3) 具開放性,甚至爭議性;
(4) 與現實生活貼近)

按圖片放大
(按圖片放大)

概念圖2

切入事例:電荒

按圖片放大

(按圖片放大)

從概念圖列明的主要概念,及界定學習結果

第1節:

  • 透過報告、聆聽及發問,應能掌握「電荒」問題的基本背景資料
  • 學生亦能在課堂活動中,建立起相關於「電荒」的個人/組別共同關心的問題。
  • 第2節:

  • 學生應能帶著第1節課時建立起的問題意識上第2-4節的課,並經常能反思: (在什麼程度上這一節能解答到我的問題?我對這條問題的了解有否深了廣了? 我提出的問題有多重要? 我為什麼會對這條問題有興趣? 這條問題和我有什麼關係?)
  • 能批判地閱讀不同資料。
  • 對「電荒」出現的原因;它和「發展」的關係,及「可持續性」這個概念,有基本的探討及掌握
  • 第3節:

  • 對於「電荒」問題為不同持份者(不同社會角色/階層/地方/背景)帶來了什麼影響及其作出的回應,學生應有基本認識。能運用「風險社會」/「權力」角度對「電荒」問題的原因及影響作出分析。較有能力的學生甚至漸能建立一套具個人價值觀的見解。
  • 繼續帶著第1節課時建立起的問題意識上第2-4節的課進行反思。
  • 第4節:

  • 學生應能對不同地方的「電力」問題及解決方案/國際標準有概略的認識,並與中國的情況作出比較,應用不同標準評估中國的情況。
  • 繼續帶著第1節課時建立起的問題意識上第2-4節的課進行反思。
  • 學生應能總結4節的課堂,並能利用課堂所學與第一節建立的問題意識發生對話。(評估自己在這四個課節的學習;亦可評估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甚至從探討「電荒」問題,引發起其他更深層次的問題)
  • 更優秀的學生甚至會設計個人的行動方案,嘗試在個人生活中回應問題。
  • 描述評價策略(從形成性及總結性的角度),使教學設計能夠使學習者達到預期的成果。

    認知領域的不同層次:(Bloom, 1956)

    認知領域的不同層次
    層次六:
    評鑑
    「評鑑」即對於人事物、方法、原則等,提出價值、質和量的判斷。
    層次五:
    綜合
    「綜合」為組合或安排各種要素和部分,形成一個整體、模式或歷程
    層次四:
    分析
    「分析」在指出某項訊息的組成要素或部分,以及各部分組成的相對或階層關係
    層次三:
    應用
    「應用」乃將抽象事物(原理、原則、概念等)應用於特殊或具體事物
    層次二:
    理解

    「理解」是了解或領悟某些事物或概念的內容、意義
    層次一:
    知識/記憶
    所謂的「知識」係對人事物等屬性和特徵、方法、原則、歷程、結構和背景的記憶,重視記憶的心理歷程

    認知領域的不同層次
    層次五:
    價值系統內化/性格化
    能按已內化的價值系統,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
    層次四:
    價值組織
    能從不同的視覺考察問題,在從每一個角度做出探討之後,把不同的價值選擇放置在組織起更大的框架,並作出個人的價值選擇排序,即開始建立個人的價值系統。
    層次三:
    價值判斷
    能舉出自己支持的觀點,並能具利用論據嘗試增加說服力。
    層次二:
    反應
    能提出自己的支持某一種政治主張的觀點
    層次一:
    接受/注意
    能認真聆聽有關從不同角度闡述問題的討論

    資料來源:http://classweb.gmu.edu/ndabbagh/Resources/Resources2/krathstax.htm

    規劃教學程序,明確陳述列出課堂分配

    第一節

    期望的學習結果

  • 透過報告、聆聽及發問,應能掌握「電荒」問題的基本背景資料
  • 學生亦能在課堂活動中,建立起相關於「電荒」的個人/組別共同關心的問題。
  • 評估的方法

  • 利用Blooms Taxonomy 評估學生提出的問題
  • 教學流程

  • 利用分組,讓學生把已經掌握的關於「電荒」的背景資料,向其他組別講解。

  • 教學流程

    1. 基本資料提供 (5分鐘)
    工作紙一:剪報四篇--A,B,C,D

    2. 分組一(約5人一組, 全班共8組) (20分鐘)
    2.1 每組閱讀其中一篇剪報(如第一及第二組,閱讀剪報A;第三及第四組,閱讀剪報B,如此類推)

    2.2 每組學生就剪報擬定2條資料性題目,並為該剪報建議一個新聞標題。 設題準則:

  • 必須能在資料中找到答案;
  • 這兩條問題能概括剪報的內容
  • 2.3 教師收回各組設計之題目,並帶領全班作答;答案是否「正確」由問題設計的組別判斷。教師在其間亦可加入一些對剪報內容的批判閱讀,以啓發學生批判思考,使之較易進入分組二的討論。

    評估方法
    2.2 擬定2條資料性題目
    就學生對剪報所建議的標題,及問題,可知道學生能否掌握剪報內容,亦可測試學生綜合資料的能力。

    3. 分組二(35分鐘)
    3.1 嘗試就以四篇剪報,舉出一條有關「中國資源」值得繼續探討的題目。 並加以解釋該題目值得探討之原因。

    3.2 各組把討論得出的題目寫在黑板上。

    3.3 教師讓各組同學嘗試回答黑板上的問題(讓學生經驗什麼問題較能刺激較深入的反思)

    3.4問學生認為(最滿意、最難答、最高層次)的問題是哪一條。最若要回答得更好,有哪些資料需要知道或搜集。

    4. 功課
    4.1 完成第一節的學習檔案

    4.2 各組就自己所擬定的題目,搜尋資料,並準備在以後的課堂作口頭報告。

    評估方法
    3.2 舉出一條值得繼續探討的題目
    老師可就各組提出的問題進行評估。
    就各組所提出的題目,可參考Bloom’s Taxonomy加以分類:

    第一層:記憶remember
    例子:
  • 電荒在中國什麼地方/省份發生?/
  • 政府用什麼方法解決電荒問題?

  • 第二層:理解understand
    例子:
  • 解釋電荒出現的原因
  • 為什麼電荒會在這些地方出現?
  •  
  • 解釋用煤/柴油…發電有什麼好處/壞處
  • 比較不同地方解決電荒的方法

  • 第三層:應用apply
    例子:
  • 導致電荒的原因,還引起了社會的什麼其他問題?

  •   第四層:分析analyze
    例子:
  • 分析構成電荒的各種因素?
  • 經濟發展和電荒的關係
  • 電荒對誰做發成了影響?
  • 用煤發電所得的利益和要承擔的風險如何分配? 

  • 第五層:綜合 synthesis
    例子:
  • 謀求解決電荒的問題時,政府應按著哪些什麼原則,這些原則在特定處境下,有没有矛盾(人民的生命安全、長/短線經濟利益/法律/國際協議/環境/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如何解決這些矛盾?

  • 第六層:評鑑evaluation
    例子:
  • 這些解決電荒的方法合乎社會公義的原則嗎?
  • 我們在探討不同的解決方法,有什麼限制?

  • 我們作為(特定的身份),應如何回應這些問題?
  • 教學材料:
    1. 工作紙一:剪報4篇
    2. 學習檔案

     

    第二節

    期望的學習結果

  • 學生應能帶著第1節課時建立起的問題意識上第2-4節的課,並經常能反思: (在什麼程度上這一節能解答到我的問題?我對這條問題的了解有否深了廣了? 我提出的問題有多重要? 我為什麼會對這條問題有興趣? 這條問題和我有什麼關係?)
  • 能批判地閱讀不同資料。
  • 對「電荒」出現的原因;它和「發展」的關係,及「可持續性」這個概念,有基本的探討及掌握
  • 評估的方法

  • 同儕互評
  • 自我反思學習檔案
  • 教學流程

  • 繼上一課分組報告
  • 把各組報告及討論所得的知識個人化,建立個人的問題意識
  • 帶著個人的問題意識,批判地閱讀不同材料
  • 教學流程

    1. 口頭報告(30分鐘)
    口頭報告需包括以下四項(每組3-5分鐘):

  • 小組在第一節所定的問題
  • 你用什麼方法,找了什麼資料來回答你的問題
  • 回答問題
  • 你認為回答到你的問題嗎?
  • 你認為你還需要知道什麼,使你的答案更有說服力/可行/更深入?
  • 2. 促進組與組同學的討論(10分鐘)
    2.1 老師可就同學的口頭報告,即時利用概念圖

    2.2 藉概念圖點出各組對中國資源的看法異同,其背後價值觀之不同,刺激討論互相批判/補充,並就學生的答案,引發其他可能值得探討的問題。

    2.3 著學生從討論中記下自己覺得最有有興趣/感到最重要的問題。

    3. 從批判地閱讀課本,以探討「電荒」出現的原因
    3.1 就與學生討論出的觀點,批判地閱讀課本以下的說法 (工作紙二),例如:
    「中國能源問題因為資源錯配」(頁13)
    「可再生能源可以被無限使用」(頁12)
    「由於人口數目過多,能源消耗大」(頁20)

    3.2 就工作紙二,學生回答第4題的答案,找出其中涉及的「中心概念」,如「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等,協助學生掌握這些概念。(參考文章一)

    3.3 讓學生有機會應用新掌握的「中心概念」,教師可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一些具爭議性的問題。

    例如:

  • 你認為調節/減漫經濟發展是否可能解決「電荒」問題?你贊成這個方法嗎?
  • 「可持續發展」中的「發展」可以指哪些方面的發展? 你能想想在什麼情況下不同方面的發展,會發生衝突
  • 4. 功課:
    4.1 著學生完成「我家今昔用電調查表」(參附件),並預告下一課將探討「電荒」對不同人士的影響。
    (註:數學/資訊科技科可提供的支援:教導學生把數據製作成圖表)

    評估方法
    1. 口頭報告
    各組同學為別組評分,評分的準則根據以下
  • 該組同學在什麼程度上有回應到所問的問題?(內容是否足夠/合理/具證據或論證等等)
  • 他們的回應有没有從不同的角度(如涉及不同持分者/不同學科/價值取向等等)
  • 你認為他們的答案還需要什麼,才可以更深入?


  • 2.自我評估及反思
  • 你認為回答到你的問題嗎?
  • 你認為你還需要知道什麼,使你的答案更有說服力/可行/更深入?
  • 記下在報告及討論後,自己最感興趣想要探討的問題。
  • 教學材料:
    1. 工作紙二
    2. 學習檔案
    3. 學生互評評分紙
    4. 參考文章(「可持續發展」「發展的迷思」)
    5.「我家今昔用電調查表」

    第三節

    期望的學習結果

  • 對於「電荒」問題為不同持份者(不同社會角色/階層/地方/背景)帶來了什麼影響及其作出的回應,學生應有基本認識。
  • 能運用「風險社會」/「權力」角度對「電荒」問題的原因及影響作出分析。較有能力的學生甚至漸能建立一套具個人價值觀的見解。
  • 繼續帶著第1節課時建立起的問題意識上第2-4節的課進行反思。
  • 評估的方法

  • 分組報告
  • 學習檔案
  • 教學流程

    1. 「電荒」與我何干?(5分鐘)
    根據學生完成的「我家今昔用電調查」,與學生討論:

  • 現今香港生活素質的變化?
  •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會有這樣的變化?
    (除了科技發明外,盡可能引發學生在不同角度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如經濟、心態、媒體,甚至宗教……)
  • 這些變化和用電量的關係?
  • 2. 持份者分析一:學生利用自己對「持分者」的前理解,想像「電荒」對她/他們影響;他/她們面對的方法等(10鐘)
    2.1 教師向學生提問:「發生電荒的時候,有什麼人會被受影響?如何被影響?又如何面對?」教師就學生的答案,可在黑板繪製圖表,如下圖:

    按圖片放大
    (按圖片放大)

    2.2 就學生建構出的圖表,並與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 你如何理解「電力」和這些「持份者」的關係?(利益)
  • 3. 持分者分析二:透過資料分析,增加學生對「持份者」廣度(如什麼人是持份者)及深度(如他/她們承受者什麼風險或代價?又得到了什麼益處?她/他們如何回應?作出如此回應時又受著什麼因素/力量影響?等等)
    3.1 具體切入事例--基本資料提供:

  • 短片:臨汾-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城市(參資料庫)
  • 若學校資源許可,老師可以Google Earth的衛星雲圖上看,臨汾城依舊被一層黑霧籠罩
  • 新聞報導一則
  • 3.2 分組,五位同學一組(與第一節相同),各組獲發一份資料:
    3.2.1 故事一則:星星是怎麼樣的?
    3.2.2 中央政府環保局副局長
    3.2.3 礦工的選擇(做還是不做?)
    3.2.4 環保的商機
    3.2.5 小礦主故事一
    3.2.6 小礦主故事二
    3.2.7 地方官(GDP? 節能?)
    3.2.8 温家寶的眼淚

    3.3 各組需完成持分者分析工作紙,以回答以下問題:

  • 誰是「持份者」?
  • 他/她們承受者什麼風險或代價?
  • 又得到了什麼益處?她/他們如何回應?
  • 作出如此回應時又受著什麼因素/力量影響?
  • 我們和他們的生活有什麼相似/相異及聯繫?
  • 3.4 各組匯報,老師在期間促進討論,討論重點可參考以下問題,並滲入「風險社會」「公義」「可持續發展」、「發展的幻象」、「GDP的迷思」等概念,以深化討論。

    參考討論問題:

  • 經濟發展帶動了不同的人(當地居民,包括兒童、青成年、礦工、地方官、商人、企業、礦主等等)的生活有什麼轉變?
  • 誰對生活有更多的選擇?
  • 他們各人在做什麼?又可以做什麼令自己及他人的生活可改善?
  • 4. 功課:學習檔案

    評估方法
    分組報告時,學生能否掌握重點,
    能否在資料分析後,提出新的觀點
    能否在聆聽不同組別的報告後,指出可能存在的價值衝突,或提出合理的提問
    在學生個人的學習檔案中能否反映出學習到的知識、技能、態度等等

    教學材料:
    1. 臨汾新聞剪報
    2. 分組參考資料(3.2.1-3.2.8)
    3. 持分者分析工作紙
    4. 學習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