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案例

2) 品牌的消費與生產

課堂課程製圖範例

確定內容和範圍
(如主要概念、技能和主題)
概念 技能 主題
     
教學過程中,在內容方面發生的變化
(描述因應教學過程的情況而作的內容上的改變)
原本設計 設計改動 改動原因
           
預期或真實的結果
(教學設計時所預期的結果和真實發生的結果的比較。)
預期結果 真實結果
         
評估方法及其效用
(得到以上成果的評估方法,及判估這些方法的效度及信度)
評估方法 評估方法的效用
     
情境化的教學材料
(作為教學工具而被運用的文本資源或其他資源)
 
教師:_________________
教學設計教授時期:
由___________至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

目的概述

(1)認知發展過程取向(思維能力)
學習的目是透過課程,使學生成為懂得如何學習的終生學習者。教學目的就著重培育學生具備如何搜集、批判地閱讀及運用資訊的技能。就現象界定問題及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習者為中心取向
課程應提供一些機會或創造一種可以選擇的環境,讓學生為自己的選擇而承擔責任。學生能在學習經驗中建立個人化的意義,也能把這些個人化的意義和其他學習者分享及討論,以建構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亦會能合作、協商以至批判的技能。

(3)社會情境取向
新高中課程強調教學應以社會議題為本,社會議題提供了強迫性的情境,通過種情境,學生在其中發生學習經驗。課程內容是動態及可變的,並以被界定、分析和解決的問題而出現。

為確定下來的領域(單元四:全球化)製作概念圖:

按圖片放大
(按圖片放大)

舉列與全球化相關的事例/題目

疾病/衛生 品牌– 消費與生產 人權 環境 經濟 媒體
禽流感(H5N1) NIKE 人口販賣(奴隸/娼妓) 氣候暖化 世界貿易組織 Wiki-leaks, youtube, facebook, web2.0等等帶動的網絡文化
沙士(SARS) 麥當勞 勞工(不同國家的農民:糖/咖啡農…) 垃圾處理(焚化/回收…) 世界銀行 中國網民
愛滋病(AIDS) –中國河南「愛滋村」 GP電池 社會福利(最低工資/醫療等等) 糧食/能源等之爭奪 私有化(如領匯) 知識產權-creative commons
基因工程(基因食物) KFC 西藏人的宗教自由 改發帶來的環境變化/破壞 西北開發(西藏/新彊問題)
藥物 超級市場 勞工法(中國)   重建與保育  
香港醫療融資 迪士尼        

(以上歸類純為了概覽和全球化相關的主題,教學時須注意各主題之間其實有密切的關聯)

選擇主題的原則:
(1) 可涉及課程的多個概念;
(2) 具跨單元元素;
(3) 具開放性,甚至爭議性;
(4) 與現實生活貼近

就主題列出可探究的問題:
(假例)主題:品牌、消費與生產

  • 品牌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 傳媒扮演了角色?
  • 勞動過程
    生產模式
    消費模式
    資金流動
    財富及風險分配
    全球跨國規條
    經濟體系間的依賴與融合
    公平競爭
    國家角色
    最低工資
  • 品牌和個人身份的建構
  • 一件具品牌的貨品,經過什麼步驟(多少勞工參與生產),才落到消費者的手中?
  • 世貿的安排對生產模式的影響是什麼?
  • 國家有否制定國內品牌生產的保護政策?
  • 勞工的生活在品牌打造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改變?哪些及對誰是好和壞的改變?
  • 現今的商品生產模式是怎樣的?這如何影響著人口(包括勞工)的分佈?
  • 國際間有什麼條文/規定,影響著勞工的生活?對於勞工生活的保障,不同國家有什麼措施? 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的立法,是否真能保障勞工? 會否阻礙經濟發展?
  • 各政府、國際機構、非政府組織、跨國企業之互動
  • 為主題建立概念圖

    按圖片放大
    (按圖片放大)

    界定預期學習結果(對應《課程及評估指引》的評估目標,參5.3節相關內容)

    i. 對「全球化」的主要意念、概念和詞彙有基本認識;(包括:經濟一體化(生產及消費模式)、資金流動 、財富及風險分配 、全球跨國規條、公平競爭、自由貿易、國家干預、反全球化等)

    ii. 在探究以下議題(最低工資最高工時、公平貿易、個人身份建構、文化單一與多元等)時,透過掌握資料作概念性的觀察;

    iii. 在研習當代議題時能應用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同i);

    iv. 指出品牌的打造和消費,如何涉及個人身份、意義的建立;各政府、國際機構、非政府組織、跨國企業之互動全球和環境等範疇的相互關聯和依頼;

    v. 認知個人和社會價值觀對分析全球化議題的影響;

    vi. 從個人經歷、社會、環境和科技的接觸,提出深入的論證;

    vii. 能分辨資料中有關「全球化」的事實及隱含的觀點、態度和價值觀;

    viii. 運用多角度、創造力和恰當的思考方法來全球化的議題(包括其中的道德和社會含意)、解決問題、作出判決和提出結論和建議;

    ix. 從不同角度(經濟、文化、政治、身份等)來詮釋資料;

    x. 在處理全球化議題時,能考慮和評論不同的觀點;

    xi. 在探究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中,在時間、資源和實踐探究目標方面能發揮自我管理和反思的能力;

    xii. 能清楚和準確地以簡明、合乎邏輯和具系統的方式來表達;

    xiii. 搜集、處理、分析數據和作出結論,以促進達到探究的目標;

    xiv. 展示對不同文化及普世性價值(人權、可持續、發展、平等、公義等等)的理解、認識和體會;

    xv. 在處理不同議題時展示能設身處地、了解各持分者立場的態度。

    不同學習階段的評估策略

    按圖片放大
    (按圖片放大)

    規劃教學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

    學習階段一
    (每一個階段之課時,視乎各校情況)

    學習知識/概念/態度

    課堂評估活動

    (各課堂之活動,乃是學生對其喜愛品牌的生產和消費進行探究,進而幫助其掌握探究技能及全球化相關概念)
     
  • 評估學生的起步點(興趣、關注、已有知識、能力及態度。)
  • 相互關聯和依頼
  • 班內進行最受歡迎品牌調查(評估興趣)
  • 小組/個人報告:某品牌的廣告及推銷策略、價格變化、鎖售地點、消費群等等(評估知識及調查技能)。
  • iv
    情境 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學習情境,通過社會情境的要求,激發學生的能力。
    在設計教學情景時,必須回答以下的三個問題
    1. 目的:你為什麼讓學生參與這個學習情節?(課程要求?對應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學生自己的期望?)
    2. 主題:你想讓學生學習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合學生水平?能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有關概念、能度、過程?)
    3. 評估:你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評估內容:學生需要學習什麼? 學生的個體與集體水平?什麼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或傷害他們的好奇心?)
    1.情境:進行最受歡迎品牌調查
    目的: 評估興趣
      示範如何作一個調查
    主題: 學習的中心內容是:反思「我為何愛上這個品牌?」「對我們所喜愛的品牌」認識些什麼?以及還可以認識些什麼?

    教師可Niki品牌為例,示範對品牌作出調查可涉及的內容。
    評估: 學生需要製作一份「品牌」調查計劃書。
    計劃書可包括以下內容(若學生學習動機較強,調查內容甚至可以讓學生自行設定):

    我們調查的品牌
    我們選出這個品牌的方法及原因
    組員資料:
    (包括個別組員對調查品牌的喜愛程度:1-5;喜歡/不喜歡此品牌的原因)
    調查內(下列謹參考例子) 調查方法(下列謹參考例子)
    推銷手法/策略 品牌網站/行區/到圖書館檢視一定時期的雜誌廣告及相關報導/於網上搜尋器搜尋歷年電視廣告…
    價格變化 訪問有問店鋪 / 訪問經常購買有關品牌貨品的消費者…
    鎖售地點 黃頁 / 品牌網站 / 行區觀察…
    消費群 訪問有關店員 / 在有關地點進行觀察 / 問卷調查 …
    產品的特色 搜集有關產品 / 品牌網站…
     
     
    小組 在為學生分小組時,須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分組:你會怎樣組織學生分組?
    2. 材料:學生會利用哪些材料創建意義?
    3. 設備:為了促進學習,你會如何分配設備?
    2. 小組安排
    分組:盡可能把喜歡同一個品牌的學生,編成一組。(不宜多於四人一組)
    材料:教師可自行設計一些表格(參「任務」欄),讓每組討論時填寫。
    設備:分組桌
    橋樑 橋樑可以是一個難題、遊戲、定義、簡短的說明等等。(頁102)其理念是在已有知識與新的學習之間塔建一座橋樑,作為主建構這個學設計的元素

    目的
    1. 構思有效途徑,以引出學生對於你準備學生要學習的東西中,已有的知識、假設、價值觀、信念和學習更多的主題知識的動機
    2. 重新調整學生的注意力
    3. 把學生組織成合作小組

    須回答以下問題
    1. 你期望學生己經了解哪些知識?

    2. 你怎樣揭示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讓學生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解釋一個述語、玩遊戲、討論學習主題等方式來確定學生的已有知識)
  • “健談者”經常會控制班討論中的談話。為了檢驗他們的已有知識,學生可以利用哪些方式來說明他們知道什麼?
  • 學生如何揭示自己已有的知識,並且會如何分析知道人什麼或不知道什麼?

  • 3. 你會樣把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可以如何把已有的知識應於當前的情境中?
    3. 橋樑
    教師可自選一個較流行的品牌(例如 Nike),然後作一個分組問答比賽,這些問題應盡量多元化,有些問題太資料性,可改為選擇題,讓學生猜猜。

    3.1問答比賽:
    1. Nike 在哪一年成立? (1964)
    2. 舉出三位曾為Nike廣告主角的名人(朗拿度, 米高佐敦 Michael Jordan, Bo Jackson, Tiger Woods, 劉翔, 廖碧兒, 雷霸龍詹姆斯(LeBron James,NBA球星)
    3. Nike 的廣告名言是什麼? (Just do it)
    4. 以上這句廣告名言,是出自哪個年份(1985年)
    5. 舉出Nike產品五項(波鞋、運動服裝、眼鏡、足球、籃球、背包、……)
    6. Nike在多少個國家生產(2001年時,在51個國家生產其商品)
    7. 多少工人(2001年時,工人超過55萬)<
    8. 主要在哪些地方生產?
    (中國:74家工廠,175,960工人
    印尼:30家工廠,104,514工人
    泰國:62家工廠,47,962工人
    越南:12家工廠,43,414工人)
    9. 在90年代開始,Nike被一些非政府組織批評些什麼?(包括印尼的廉價勞工、柬埔寨和巴基斯坦的童工、中國和越南的惡劣工件環境)
    補充資料:

  • 在1990年代早期,在印尼有6家合約生產商,有工人超過25,000人。這些工廠被非政府組織及勞工組織大力抨擊,指其剝削工人、工作環境惡劣,並有侵犯人權的問題。這些工廠甚至要求印尼政府豁免法定最低工資(以當時價格計約每日1美元)。
  • 1996年6月,美國《生活》(Life)雜誌報導巴基斯坦童工為Nike生產足球,令Nike在國內大受抨擊。Nike隨後要求所有合約生產商停止僱用童工。
  • 1997年11月,Nike在越南一家合約生產商,在驗廠時被發現嚴重違反工人健康和安全守則,其中空氣中含Toulene量大幅超標6至177倍。化學品更令工人出現皮膚病、心臟病、呼吸疾病等問題。
  • 10. Nike面對這些評擊,曾作什麼措施?
    Nike在早期抱持著「工人問題歸合約生產商管」的態度,未有採取直接措施。至1992年,推出一套行為守則(Code of Conduct),規管合約生產商須注意的工作環境和安全標準:
    1. 尊重員工權利,包括自由結社與集體談判
    2. 減輕對環境破壞
    3. 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4. 提升員工的健康
    到1998年,Nike將鞋類工人最低年齡18歲,其他工人16歲。又提出所有鞋類工廠要符合美國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的室內空氣標準。到2000年,Nike組成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Compliance Department。此外,Nike也接受外界監察,約守聯合國的一系列人權、勞工權益、環保守則,也參與工人及社區全球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Workers and Communities)以及工平勞動協會(Fair Labour Association)等自發性非政府組織(詳細資料可參閱Nike responsibility網站)
    現時,Nike有關保護勞工的核心標準包括:
    1. 禁止強迫勞動
    2. 禁止童
    3. 確保最低工資保障
    4. 確保給予法定勞工福利
    5. 合法工時與加班補償限制,以每星期不超過60小時為基準
    6. 環境、安全與健康標準
    7. 有關工廠的資料存檔與核實

    11. 估價:可到以下網址著學生就某些產品進行估價
    http://www.nike.com.hk/product/#/productcard/
    basketball/footwear/men/317828_101
    12. 舉出5個可以買到Nike產品的地方(香港、中國、日本、美國、泰國等等/商場(朗豪坊/圓方/沙田市廣場/APM等等)
    13. 一雙Nike波鞋的勞動成本價是多少錢1998年是$2.60美元)

    要求各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 從以上的問答遊戲中,顯示同學認識Nike些什麼?(例: 銷售地點、產品價格、廣告明星、廣告口號)
  • 不認識些什麼?(歷史、生產過程、訴訟、社會責任措施….)
  • 對於Nike,這個品牌,你認為還有什麼問題值得問/你想問下去呢?
    (例:為何這個品牌這麼流行?/ 為何產品這麼昂貴? / Nike這個牌子,如何變成今天各地都受歡迎的品牌? / Nike 今天還有没有被勞工組織指責?......)

  • 匯報
    小結:教師可把學生提出的各重點,歸類為和「消費」相關和「生產」相關的兩大類別。例如:
    「消費」:銷售地點、產品價格、廣告明星、廣告口號
    「生產」:歷史、生產過程、訴訟、社會責任措施
    任務 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這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是學習內容的中心,他會引出批判性思維活動,它需要反思,也能激發創造力。
    關注教師在情境概述中的目的、主題和評估。

    在策劃任務時,須考慮的問題及因素
    1. 學生會怎樣學習?
    2. 哪種記錄能証明學生的學習?(學習記錄的模式) – (不同學習記錄模式手冊?)
    3. 學生會問什麼問題,以及你會怎麼回答?
    4. 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是否己擁有所須的所有資源?
    5. 學生會發現任務有趣嗎?任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嗎?
    6. 在引導學習時,你是否提出能揭示學生個人看法、引導、理清和結合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
    7. 如何能不直接給出答案?(設法確定學生為什麼提那個問題及他們已經知道了什麼? 設法了解學生是如何進行思考的。接下來是要問下個問題,而不是回答那個問題。)(頁121)
    4. 任務:製作一份「品牌」消費調查計劃書
    4.1 小組成員,為調查計劃書,選擇一個品牌 (留意/提點學生作選擇的方法/過程: 每個人都說出心中喜愛的品牌/解釋原因/討論,甚至爭論/尋求各人皆能接納的決定)
    4.2 完成下表
    例如:
    我們調查的品牌

    我們選出這個品牌的方法及原因

    組員資料:
    姓名 喜歡程度(1很不喜歡,5很喜歡) 喜歡/不喜歡此品牌的原因
         
         
         
    (包括個別組員對調查品牌的喜愛程度:1-5;選此品牌的原因)
    調查內容/項目 調查方法 調查的對象 負責同學
           
           
           
           
    展示 目的:
    1. 使學習者的思維活動視覺化(教師亦可藉此評估學生如何學習及知道了什麼。)
    2. 訓練描述個人見解的必要條件—批判思維、溝通技巧及敍述技巧。
    3. 讓學生展示其作品創造了一個反饋的機會。
    5. 展示
    5.1 讓每一組學生能展示及解說其「品牌調查計劃」(利用實物投影)
    5.2 解說內容必須包括:調查內容及調查方法
    5.3 讓各組提出諮詢及反饋

    教師須注意以下各點:
  • 學生作此調查後,需要於下一課節作匯報
  • 學生的調查方法是否有效和能夠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 反思 反思原素的特徵:
    1. 教師會引導一個對學習情的集體描述。(集體反思)
    2. 教師會收集資料,了解學生的個人看法(對集體反思的個別回應/修正/建立)
    3. 教指出重要的觀點和普遍存在的錯誤想法。
    4. 學生會單獨考慮自己的思維活動(個體反思之空間)。
    5. 有關學生思維活動的記錄可以為學習提供支持資料。
    6. 學生會在學習情節結束後重新審視自身的思維活動。
    6. 反思

    集體反思:
  • 綜合學生在這學習階段,曾經過什麼學習經驗,在其中作過什麼思維活動
  • 同學對一個品牌的認識,可以包括些什麼?
  • 同學對如何作一個調查的認識如何?是否合理?有没有創意?…

  • 個體反思(如使用學習日誌),回答以下問題(若學生文字表達較弱,教師可製作表格):
    1. 課堂讓我對自己增加了什麼認識?
    2. 我認為我在小組討論時的表現如何?
    3. 對於將要作的調查,我最感興趣是什麼?又預計會遇到什麼困難?

     

    學習階段二

    學習知識/概念/ 態度

    課堂評估活動

    品牌的消費:品味與個人身份的建構(文化意義的流動) 個人品味、自我、身份、流行文化、需要、慾望 書寫個人/他人愛上某品牌的故事(評估個人反思及應用概念能力)

  • 你什麼時候喜歡上這個品牌/ 這個品牌何時開始流行的?
  • 你認為這個「品牌」能為你 / 其消費者帶來怎樣的「自我」?
  • 這個「品牌」的媒體廣告,如何建立其形象?
  • 這個品牌的消費群有哪些人?他們有什麼共同特徵?你和他們有没有共通的地方?
  • i-iii, iv

    情境

    1. 情境
    利用分組報告「品牌調查」所提供的資料(例如:包括某品牌的「消費群」主要是什麼人齡/性別/社會階層?他們為什麼喜歡這個品牌?廣告是如何推銷有關「品牌」?),教師把中心概念滲透在各組報告的回應時(中心概念可包括:個人品味、自我、身份、流行文化、需要、慾望、消費模式等等),幫助學生對自我/他人的消費文化/模式的反思更深入。

    小組

    2. 分組
    分組報告時,與第一學習階段相同;任務部份,則二人一組,而二人所喜歡的品牌需相同。

    橋樑

    3. 橋樑
    3.1 分組報告「品牌調查」所提供的資料(例如:包括某品牌的「消費群」主要是什麼人齡/性別/社會階層?他們為什麼喜歡這個品牌?廣告是如何推銷有關「品牌」?這個「品牌」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透過學生的報告,引出學生對於你準備學生要學習的東西中,已有的知識、假設、價值觀、信念和學習更多的主題知識的動機)

    3.2 教師在回應各組報告時,可滲透以下重要概念 ,以提升學生對個人/他人消費文化的反思(以下概念轉引至 Robert Bocock(1993) Consumption, Routledge之中文譯本)

    3.2.1 我們為何(喜歡)消費----「身份」、「個性」與「慾望」

  • 「需要」與「慾望」
    許多人的消費模式是取決他們的經濟條件,然而,人們一旦被消費主義...影響,則就算他們買不起影片、報紙和電視上所呈現的那些物品,他們還是會對它們存在慾望。消費不僅被認為是以「需要」為基礎,也漸建立在「慾望」之上。(Baudrillard, 1988)
  • 「個性」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Adorno),則認為現代社會的消費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大企業和廣告的操控,消費者的慾望是被製造出來。他們只是被動地追隨潮流,接受千篇一律的品味和需求,導致消失真正的個性
  • 「個人在面對壓倒性的社會力量(學制/道德規範/工作模式)時,仍宣稱要保有自身存在的自主性」(西美爾,1903),城市生活令個人願意投入消費,因為在消費過程中,在個人選擇如何消費和消費什麼時,可以突顯個性(Frisby, 1984),「一個人的身體、衣服、話語、休閒消遣、飲食偏好…假期去處都標示了消費者的風格與品味的個體性。」(Featherstone, 1991),同時又形合某些群體的風格,使能扣合一種認同感

  • 「認同」
    在以往的資本主義階段,很多人的認同感都取決於工作/就業角色(包括男性和女性),但現今,對於得到社會認同,消費品以及家庭的消費模式已成為很重要的一部份,對男、女、兒童也如此。現對許多人來說,「我是誰?」,「我相過怎樣的生活時,他們所想到不僅是自己所要的奮鬥類型,還有他們所嚮往的那種消費生活風格。
  • 啓發學生反思的爭議問題:

  • 你認為在消費的過程中,是顯示了你的個性,還是消失了個性?你的經驗是怎樣?
  • 試選出你曾消費的三項產品,並分享它們反映了你的什麼(喜好/ 性格/ 個性 等等)
  • 3.2.2 不同歷史階段的消費

  • 十七世紀,英國受著清教的禁欲價值影響,反對奢華的生活,鼓勵把賺取到的金錢,投資再投資,為後來的工業發展累積了龐大的資金。
  • 十八世紀: 1700-1750年間,運河與道路的開發;18世紀中葉,廣告於報紙與期刊的日漸盛行。使更多人(特別是女性)開始接觸到「最新」的款式。
  • 十八世末:1770-1870,工業革命帶來新式工廠的生產方式,使新的資本企業家階級出現。他們擁有強大的生產力、購買力,亦透過令更多人加入消費而能賺取更金錢。
  • 十九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各國迅速擴大了運輸網,並在歐洲形成了居於城市中心的大型百貨公司。
  • 1910-1914年的美國福特主義:把集中於貴族、新中產階級的消費活動,進一步推向大眾,使除了一貧如洗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投向了消費。
    (福特,Henry Ford是國汽車製造商,他為一般家庭製造了第一部大量生產的車子。他付給勞工很高的工資,使一般勞工家庭亦可以擁有汽車。)
  • 福特主義為勞苦大眾,有了能提升生活,增加消費的希望,使個人消費主義大行其道,這亦有助英國保守黨三度連任。
  • 3.2.3 資本主義的消費模式

  • 資本主義的特色,是把「利潤」,而不是人類的需要,當作量度一切的尺度。(更多更優質的食物,會分配到能付出相應價格,能為大判商、零售商、生產者帶來利潤的人的胃中;而最急迫需要食物的人,只能忍受飢餓,而「最基本需要」亦無法被滿足。
  • 至1992年在美國克林頓當選,才反映大眾開始注意到個人消費主義所帶來「窮了大家」的嚴重問題(如貧富懸殊、環境生態問題等等),但在資本主義繼續席捲全球的情況下,消費主義似乎更廣泛地影響更多的人,無論富人和窮人的欲望亦被觸動了,這亦反映在共產政權日漸被取代的事實上。
  • 啓發學生反思的問題

  • 今天消費模式(各式各樣貨品應有盡有的百貨公司;更方便的購買方式;轉眼即逝的(科技)潮流),是受著什麼因素影響的呢?
  • 我(們)的消費習慣/模式,受著什麼因素影響?(經濟階層/ 文化素養 / 生產模式 / 媒體廣告 / 生命階段 / 共同興趣 / 工作模式 / 法定假期 / 希望 / 恐懼……)
  • 任務

    4.任務:「消費自白」
    4.1 二人小組:
    每小組需運用教師在「橋樑」部份所解說的概念,書寫一篇「消費自白」。(教師可就學生能力,設計一些表格/問題,幫肋學生完成任務)。

    4.2 「消費自白」提問設計舉例:
    我們喜歡的品牌產品是:
  • 這個品牌表現出我們是怎樣的人?(列出……..)
  • 我買這個品牌的產品是因為它滿足了我的……..
  • 我認為它所滿足我的,是我的(需要/欲望/需要和欲望)…因為….
  • 但除此之外,我消費的時候,還是會考慮……等等因素。我反思為什麼我在消費時會考慮這些因素,我得出了以下答案……
  • 展示

  • 舉辦跨班的學生最愛品牌展,並把學生最喜歡的品牌及其消費自白 或
  • 在班裡讓學生分享其消費自白
  • 反思

    集體反思:
  • 綜合學生在這學習階段,曾經過什麼學習經驗,在其中作過什麼思維活動?
  • 同學喜愛一個品牌,可以基於哪些原因?

  • 個體反思(如使用學習日誌),回答以下問題(若學生文字表達較弱,教師可製作表格):
  • 課堂讓我對自己增加了什麼認識?
  • 我認為我在小組討論時的表現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