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考試答卷及試題分析

2) 教師應用評分標準的實例

本研究邀請了九位現任通識教育科的教師重新批改2004年度高補通識科的一些公開考試題目,由於研究時間及資源所限,我們較集中討論「人際關係」單元的題目,以下的是闡述通識科教師如何把他們的評分準則應用於評改答題上,從中我們可以更清楚了解這些準則的涵意。

例子一: 2004年「人際關係」單元第六題 (附件一: 題目

  • 教師對題目的理解
  • 在教師研討會中,一名每年都擔任公開考試閱卷員的教師對2004年「人際關係」單元第六題有以下的看法。題目6(a)的滿分是10分,但在閱卷員會議的時候,會把這個分數解拆為數個小分數。如6(a)的題目是「從以上策略中選取兩項,解釋該兩項策略如何有助該青年人獲得升職,對其與同事間的負面影響又是最少」,題目要求考生選取其中兩項策略,換言之每項最高分數是5分。按題目的要求,考生對每一項的解釋應包括以下兩部份:所選項目如何幫助青年人獲得升職的機會,以及所選項目如何能夠減低他和同事間的負面影響。每項策略的5分在這裡又會再被分拆,即考生整個答案應共有四個重點,而每項點最高得分是2.5分。

  • 考生能否回應題目中關鍵詞
  • 與會教師表示閱卷員會訂下一些標準,譬如將題目中的某些字眼定為關鍵字眼。如本題中的關鍵詞語是「具中七學歷的香港青年人」,考生需回應為甚麼具中七學歷的香港青年特別需要用到學生所選取的策略。閱卷員可能會定一個分數上限,若考生沒有回應「中七學歷的青年人」這一點,不管該考生的答案解釋如何詳盡,最高都只能取得8分。

    考生如果沒有回應關鍵字眼,分數上會有所扣減。但有時候,某個詞語是否題目中的關鍵字眼也會有爭議性。如「中七學歷」在6(a)的第二部分中是否關鍵字眼,在教師研討會中,不同教師則有不同看法。有教師指出,在實際公開考試的環境,閱卷員可能會商議應否扣減學生的分數,或相反對能夠留意關鍵字而作出解答的考生,給予一個鼓勵性的分數。

  • 考生能否按題目要求提出相應的論點數目
  • 與會教師表示6(a)第二部分的問題:「如何有助該青年人獲得升職,而對其與同事間的負面影響又是最少」,當中的一個「最」字,其實暗示了考生要在回答這兩項之餘,應用簡短的文字,排除其他策略,即學生應指出為甚麼其他策略在獲得升職和減低負面影響的層面上,較學生所選的兩項為差。這牽涉到學生怎樣從比較之中,合理化自己的選擇,考生同時要對自己所作的選擇加以解釋。若考生沒有按題目要求在各策略之中作出比較,最高得分可能只有6分。然後在6分的基礎上,再視乎考生有沒有逐項說明怎樣幫助升職,及怎樣幫助減低與同事間的負面影響,而去再加減分數。

    與會教師表示雖然通識教育科沒有具體的參考答案,但閱卷員會避免只根據對全卷的印象給予答題一個分數。他們會透過閱卷員會議設定一些標準如「學生有否回應該題的關鍵詞語」、「檢視學生答題重點是否足夠」等。因為有這些較具體的準則指引,套用到所有學生就這題的答卷,才能讓學生的水平可以在統一標準一致地得到評核。

  • 考生能否提出論據支持自己立場
  • 6(b)這條題目特別提供了一個處境—「一名曾向該青年人表達愛意的異性上司答應讓該青年人升職」,問考生該青年應拒絕或接受升職。這是一條議論性比較強的問題。它要求考生選擇自己的立場,然後說明作出這個選擇的原因,提出論據以支持自己的立場。

  • 考生有否錯誤引用或遺漏資料
  • 考生引用錯誤資料,或是遺漏一些重要的資料,是比較嚴重的錯誤。例如有考生不是按6(a)題目要求解釋所選兩項策略如何「有助升職」,而是解釋如何對工作有利。教師認為這些是較嚴重的錯誤,會使考生的得分可能在5分之下。有教師指出這是在閱卷員會議中要處理的技術層面的問題,各閱卷員要在這方面訂定一個共識。

    例子二: 2004年「人際關係」單元第二題 (附件二: 題目

    教授不同單元的教師在評改2004年度「人際關係」單元第二題,都同樣運用了以下的原則:

  • 考生能否從漫畫中找出線索,再運用線索作出合理推斷
  • 在回答漫畫題時,考生可以自行推敲漫畫人物的行為、說話,甚至他們的表情所代表的意思,然後給予解釋。但考生應從漫畫中找出證據支持自己的推測,而不應單純根據自己的想像。考生需要從圖片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說話內容等,去解讀漫畫中各人的性格。並參照漫畫裡面的內容,指明是從哪一些線索推敲出四個人物的某方面性格特徵。若答案的部分內容只是考生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缺乏漫畫中的線索去支持,答案分數便會較低。

  • 考生能否平均地分配答案重點
  • 考題問及「兩對夫婦的性格特徵」,所以答案應該要平均地分配,不能夠只談及單一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考生不應花太多篇幅講述丁先生和丁太太的性格,而對王先生和王太太的性格只是輕描淡寫,相反應要平均地分別講述漫畫中四人的性格特徵。

  • (b)的答案是否基於(a)的答案加以發揮,以符合題目的要求
  • 題目(b)要求考生作答時要「討論在(a)題所指出的特徵…」,所以在回答題目(b)時所提及的特徵一定是從(a)部分的答案引申出來的。例如,如果考生在(a)部分裡提及五個特徵,而在(b)部分只解釋一個特徵,考生的答案其實已經有所遺漏。

  • 考生在回答題目(b)時,有否抽離漫畫中特定的處境,作出較具普遍意義的討論
  • 考生在回答題目(b)時應該討論自己在題目(a)中提及的人物性格如何可以造就美滿婚姻。考生不應只集中討論這些性格特徵對漫畫中人物的婚姻有何影響,而應要解釋在現實中這些性格如何影響夫婦關係。因為(b)部分是要求考生抽離特定處境,討論這些性格特徵普遍來說能否構成美滿的婚姻。如果考生只針對這些特徵對漫畫中人物婚姻的影響,答案層次明顯較低,分數亦會被調低。

  • 考生有否對題目中的「關鍵詞」作清楚界定
  • 此題的關鍵字是「美滿的婚姻」,所以考生應先為「美滿的婚姻」作一個定義,然後探討他在(a)所舉出的特徵是否有助構成這樣的婚姻。舉例說,漫畫中的夫妻可能是沒有衝突的,但這樣他們的婚姻是否算得上美滿呢?有衝突是否就等同婚姻不美滿呢?相反,有衝突是否夫婦二人平等的一種體現,代表雙方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所以學生要先合理地說出怎樣的婚姻才算是美滿,然後再考慮這些特徵是否符合美滿婚姻的定義。

  • 考生能否掌握題目資料—漫畫和文字間的關係
  • 有教師認為題目除了要求考生觀察漫畫人物的行為以外,也要求考生揣摩人物對話的含意。例如為甚麼漫畫甲丁太太對丁先生的回應是省略號呢?而漫畫乙就不是呢?可能題目特別要求學生注意丁先生和丁太太相處時的互動,評卷員要分別出較細心、觀察力較強的考生。

    假如漫畫中的省略號是有含意的,可以代表丁太太對丁先生的說話欲言又止;而王太太說話時,王先生卻不理睬她。觀察力較強的考生應可指出這些線索,然後解釋這些線索可能包含的意思,但該教師認為不應設定一個既定的解釋,只要考生能夠詮釋整幅漫畫和其中的對白,提出合理的解讀,答案就應被接納。

    例子三: 2004年「人際關係」單元第一題 (附件三: 題目

  • 答案長度是否與該題目分數配合
  • 這條問題要求考生提出導致甲、乙、丙這三個影響的可能原因。因為這條題目所佔的分數較多(12分),教師表示會視乎考生答案的長度是否足夠。若學生答題只有幾行文字,就不能配合分數的要求,得分自然亦較低。

  • 答案重點是否平均分配
  • 題目提及了甲、乙、丙三個影響,考生的得分部份視乎重點的闡述是否平均,抑或是偏重了某些重點。如果學生使用很長篇幅去闡述某一影響的原因,而另外那些影響的原因則只用很少筆墨去闡述,那麼他的分數可能會被扣減。

  • 考生能否掌握事件的前因後果
  • 這條題目問到「導致上述影響的原因」,所以考生在答題時便需要提及事件的前因後果,例如在沙士發生之前青少年的態度是怎樣的,沙士以後又產生了甚麼轉變。教師認為若考生能在答案中交代這些轉變,便代表他能夠徹底掌握題目中所提及的影響,明白問題中「導致」的意思。

  • 考生能否對題目「關鍵詞」作出回應
  • 閱卷員會特別斟酌題目中某些重要的字眼,觀察考生答題時能否回應這些字眼。例如題目中的甲項指「沙士令我們更珍惜與家人,特別是與父母的關係」,考生在答題中能不能交代何為「更加珍惜」?考生能否在答題中表達出青年人從前並非完全不珍惜家人,只是經沙士後變得更加珍惜?另外,題目特別談到「與父母的關係」。因為題目註明「特別」這兩個字,閱卷員會觀察考生能不能針對沙士對「與父母的關係」的影響加以解釋。

    另外,資料的乙項提及「沙士能夠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生應要說明何謂「自我管理能力」,這裡的「自我管理能力」又包括甚麼,例如時間管理、生活管理,或是不能上課的期間也能在家裡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如果考生能清楚界定「自我管理能力」,而且在答案裡說明這些自我管理能力在沙士之後如何得以提升,便能得到較高的分數。

    資料的丙項提及「新偶像的出現」和「重新評估其人生目標」。既然題目提及「新的偶像」,考生應說出從前的偶像是怎樣及這些偶像代表著怎樣的人生目標。例如以前的偶像可能是影視界的明星,他們代表的人生目標可能是富貴和名利。在沙士以後,中學生的新偶像可能是醫護人員,他們所代表的人生目標可能是服務社會、為人群貢獻自己的精神。如果考生能夠交代這個轉變,亦會得到較高的分數。

  • 考生作答是否直接,所用資料是否充足而準確
  • 考生的資料應充足而準確。例如在「自我管理」那部分,有教師指出考生的資料必須準確,諸如沙士傳染性高、病毒生命力強、政府呼籲港人以1比99的漂白水清潔環境、要有足夠的睡眠和運動等。該教師認為這些文字雖然很簡單,但能直接而準確地回答考題。

    另外有考生提出「轉變往往會令人的價值有所更改,而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轉變,更會令人措手不及,從而改變一些人生觀。尤其那些有關生離死別的轉變。沙士令中學生感到生命無常,重整個人的價值觀…」被部份教師評為太一般化或理念化,沒有直接回答問題,所以得分亦較前者低。部份教師則持相反意見,認為該考生能夠整合事件,將事件概念化。

    例子四: 2005年「香港研究」單元第六題 (附件四: 題目

    作答例子 (此部分只引述部份相關答案) 答卷分析
    「按資料甲,建議的新高中課程包括四個核心課目及兩至三個共他科目,核心科目除傳統的中、英數外,更包括了通識教育。

    至於評核方面,新課程將只有一次公開考試,即中五生不用面對中學會考,可直升預科,另外更引入校本評核。」 (編號20056a_3)
  • 只將資料抄寫,而非用以回答問題
    考生只在覆述新高中的課程及評核安排
  • 「通識科是旨在培訓學生獨立、批判思考,解難、自學、創造等能力。學生在研習通識科的過程中,能有效的利用個人的思考能力…。

    至於評核方面,加入校本評核,學生便不會因『一時失手』…。」 (編號20056a_3)
  • 引用資料偏頗、欠全面
    考生只引用通識科及一次公開考試作解說,没有提及資料甲的其他資料,如有關其他選修科目及校本評核的安排。

  • 未能扣題
    題目要考生「就資料甲」回答問題,但考生只集中探討通識科,没有提及資料甲其他事項。
  • 「此外,新安排中一英文的學習方面與昔日無異,但選修科目方面由以往七至十個科變為兩至三個。這安排可能會帶來將來的學生知識貧乏的可能。…

    總轡而言,所安排部份是正面及積極的,但部份未能完全滿足社會人士期望及可造成疑慮,實應予以注視。」 (編號 2006a_5)
  • 有否回應題目
    相反,另一例子:除了提及通識科外,在答案中亦有回應新課程的不同措施。
  • 「…事實上,社會人士一直不滿現時香港的教育制度,以為本港教育制度過份埴鴨式,學生只懂死讀書,死背書以應考,不少大學均表示…

    亦有不少機構的僱員表示對現時學生的素質感到不理想,他們大都認為…
    更多的社會人士指出…。

    我認為資料甲中的新課程及共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滿足社會人士的期望。

    首先,加入通識教育科為核心科目,…。至於評核方面…。」 (編號20056a_3)
  • 只是描述問題,而非直接回答問題
    例子:考生用很長(一半以上)的篇幅描述社會人士為何對現今教育不滿,到最後兩段(三分一篇幅)才回答問題。
  • 「資料甲所建議的新課程和訐核的方法是大程度上能滿足社會各界人士對教育的期望。社會人士可包括僱主、學校二方面的看法。他們對教育有不同的期望,但是也能大部份滿足他們。」 (編號20056a_1)
  • 對題目中重要字眼的理解
    對題目中「社會人士」的界定欠準確

    例子:考生把「社會人士」的界定把「學生」也包括在內。對「社會人士」的理解欠準確。
  •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人才成為日後公民社會的一員。而社會人士對教育的期望,在這不斷轉型的社會中,應包括了以下各項。第一畢業的人才應擁有批判思考能力;第二,應擁有自學能力,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第三,應該關心社會,有公民意識;第四,具有創意;第五,會人士有清晰的標準以評價畢業學生的能力及水平。若要釮析資料甲所示安排是否能滿足社會人士的期望,則應以上述五項為大前提。而事實上,新安排只有一定程度上滿足社會人士,原因有以下各項。」 (編號20056a_5)
  • 對題目中「社會人士的期望」有較闊的界定
    例子:考生對「社會人士的期望」不只是提出「僱主的期望」,亦有較闊地提到公民。
  • 「教育的目的,是為…。

    首先,新課程安排確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自學能力…

    其次,透過通識教育科,學生的公民意識也將有望提升…

    然而,第四個前提—創意,似乎並未真正能在新課程中有所體現…。

    另一方面,在評核安上似乎也久較清晰的考核標準…

    而新安排以一次公開考試代替以往的兩次考試,似乎並無不妥。但事實上一次公開考試很多時候不可肯定地反映學生本身的能力…。

    此外…選修科目方面由以往七至十個科變為兩至三個。這安排可能會帶來將來的學生知識貧乏的可能…。

    總結而言…。」 (編號20056a_5)
  • 考生語文表達流暢,讓閱卷員容易理解考生的論點
    例子:每一段的第一句皆為「主題句」 (topic sentence),一個重點。

    例子:有「首先」、「其次」、「然而」等字眼,把論點清楚表達出來。

  • 不會一面倒只鋪陳支持或反對觀點,兩面觀點皆有回應到。
    (第2段至4段為支持;第5段至7段為反對)
  • 「首先,新課程安排確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自學能力。從通識教育這新學科中,學生將會以時事,及貫穿於各學科之間的知識為學習對象。而該科目的目標也在於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及自學能力,包括透過傳媒等媒體主動學習,因此這安排應能符合首兩個前提。

    其次,透過通識教育科,學生的公民意識也將有望提升。因為在新安排的課程下,學生將會研習有關香港社會一中國社會及其他較切身及有關公民教育的課題,因此這也可合符合第三個前題。」 (編號20056a_5)
  • 考生在論點中,加入相關的概念
    例子:考生提出「自學能力」、「公民意識」),再加以發揮。亦表現出有較闊的「處境知識」 contextual knowledge
  •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人才成為日後公民社會的一員。而社會人士對教育的期望,在這不斷轉型的社會中,應包括了以下各項…」 (編號20056a_5)
  • 對概念的理解及運用
    例子:考生先概念化地提出作答的前題:「教育的目的是…」